不少朋友都會很苦惱雙線長篇故事的編排法,我就用《旁觀者》做個示範。故事有兩條主線,分別由貓主角「圓仔」跟人主角「少年」帶領。

因為兩條主線都有愛情的副任務,因此要是說有兩主線、兩支線都可以,只是「少年」的主線與愛情線因果合得很緊,可以只當作一條線。

新手苦惱的雙主線故事起伏該怎麼走,基本上我會建議採用「類似疊合」的策略,也就如《旁觀者》的做法會比較安全。

以下會瘋狂大爆雷,如果你想先看書的朋友可以離開,等看過小說後再回來看解析。當然,我可以保證,《旁觀者》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我為了寫解析重看了一遍,還是有被打動。

我們先單純來講「圓仔的劇情線」,本書約370頁的故事內容,如果我們把頁數當成故事進度百分比。我們可以:

1.        先列出重大劇情事件,尤其是轉折事件。

2.        將各事件按照它們出現的時間,放入故事百分比線上(左右位置)

3.        依據劇情對主角情緒的影響,畫在情緒水平線之上下(上下位置)。

4.        將以上幾點位置連線,就畫成了故事線。

這時,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圖:

當然,全書有超過70個事件,我只能舉出最重大的事件,劇情的轉折、情緒的影響。你看一下,這像哪一個你所知道的故事結構嗎?

你可以說它還有點傳統「N」型的影子,但已嚴重變形。這很正常,因為結構本來就是要活用。只是死套連小學生都會,那就不稀奇了。

雖然變形了,我們還是可以抓出基本的三大轉折點:「跨越點」、「反轉點」、「反彈點」。

跨越點:圓仔得到貓族長老承諾會讓他成為「北方守」後,開始更加努力,心態上也有些飄飄然。

反轉點:朋友戰死,鼠族勢力可怕,自己原來只是一顆權力鬥爭的棋子。

反彈點:貓群死傷慘敗,朋友也死亡與離去,絕境中他必須一肩承擔起人貓雀三族的未來,與鼠族決一死戰。

掌控故事起伏的三轉點還是老老實實地待著,所以重點從來不是你要套用什麼結構,還是你有沒有創造出起伏落差,這才是我們用結構的核心目的。

看完了上下起伏的位置,我們再來看一下,三轉點的左右位置:

跨越點:約25-30%的位置。

反轉點:約40-45%的位置。

反彈點:約80-85%的位置。

跟一般正常出現的位置依然差不多,這表示結構上雖然有些變形,但該守的地方《旁觀者》還是有牢牢守住。

通常跨越點我會建議可以再早一點,拉到20%的位置,故事節奏會更快,但《旁觀者》卻不在此限。為什麼呢?

因為它在跨越點之前就已經放了三個困境出來,分別是:與流浪狗對打(這也是登場事件)、被培訓老師討厭、被告知只是陪榜的(因為身份低賤)。

因此前面的25-30%篇幅中,已經有一些困境衝突看點,這讓故事小小解脫了,跨越點位置的硬性限制。

當你知道每個結構點存在的意義,你自然有更大的自由去編造改動。

還有一個可以注意的地方,那就在於反轉點的位置明顯提前了,如果有上過課程(無論線上或實體)的朋友,我都一再強調:困境是故事的看點,上升段是故事的催眠曲

下降段佔了全書40%的篇幅,但我不會覺得太重,有些學員可能還聽我講過,下降段佔了80%的結構形式,依然很精彩。因為我們看故事,本來就是要看主角在困境中掙扎,而不是要看他一帆風順,對吧!

其實從40%到80%的這段位置,雖然我是只是畫一條平滑的線,但在故事中其實是一直震盪的,好壞不停交替,轉機之後又有危機。也適時調節讀者情緒,而不是一直重拳揮不停。

最後反轉點到結尾之間,前面的伏筆也全都收合。一些不經意的對白或敘述其實都是暗藏玄機,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經過前後反覆推敲的故事,才可以自然藏入這麼多線索。

再談《旁觀者》的主題設計,我曾經有一期故事日課〈為什麼主角目標不可以換?〉,是在講「假主題」的應用。《旁觀者》也用了這個技巧。

前期圓仔一心一意想成為「北方守」,當他靠近目標時,他還有些得意忘形,到中期他對於目標沒能達成,還有些憤恨。但到故事最後,他達成他的目標了,可他已經失去太多了,心中只有懊悔沒有喜悅。

這時的他,他能真正領悟他要的是什麼(真主題出現)。

還不只這樣,故事中來還有一個「圓仔」性格的成長轉變,故事前段,課程培訓的時候,上課老師是一個網紅貓咪,很會取悅人類(網紅貓稱之為控制貓奴)。

當時心高氣傲的圓仔上課時,還不屑地說:「耍寶撒賴跟成為北方守有什麼關係。」當時網紅貓老師說了一句話:「不懂得彎腰低頭,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抬頭挺胸?

這句話也成為了故事中的「預示」,到後期圓仔雖然嘴上不承認,但漸漸領悟了如何有智慧地與人類和平共處。也是一個故事設計小巧思。

到這邊是圓仔線的結構與主題呈現設計,但別忘了這是一個雙線故事,少年同樣有他的故事線,如下圖:

這時,請你把兩張圖稍微疊合一下,就會發現,兩條主線的起伏大致是一樣的。這就是我開頭說的「類似疊合」。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樣設計會有什麼影響呢?講一個最極端的情況,假設在圓仔萬念俱灰、痛苦萬分的時候,少年卻是正開心慶祝,這時讀者會有什麼感受呢?

應該是很衝突的感受吧,不知道該替一方開心還是替一方難過,兩相削弱,就沒有達成控制讀者情緒的任務了。

有些特例中,兩線情緒衝突互撞,可能會有對比諷刺的感受,但大多時候,我還是會建議你,保險一點採用「類似疊合」,以免弄巧成拙。

雙線可以有各自的情節,分開的故事線,但最好讓整體情緒起伏一致。

我用圓仔的故事線拆解了三轉點的位置,當作一個示範。如果可以,請你用少年的故事線,對照一下它的三轉點編排。作者是怎麼在兩條線中,都放入了各自的三轉點,又讓兩線劇情緊緊結合呢?

相信如果能自己走一遍拆解,對於結構的化用一定能更得心應手喔!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未分類從《旁觀者》看雙線結構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