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只有文字沒有畫面,所以「對白」在小說中便格外重要,對白寫得活,讀者在閱讀時便會覺得角色活靈活現、如在眼前,形成強烈的畫面感。

寫對白最基本的查檢法就是「寫完在心中念一遍」,看看有沒有拗口、贅字、文意不順。即便你不在意文句的美化,但「念一遍」這動作是絕不能省略的。

同時,洛克整理了寫對白時,一定要避免的七個易犯壞習慣,只要再注意這些小地方,大致上就不會讓你的對話顯得太過奇怪了。

寫對白易犯的7大壞習慣:

一、              【重複內容】

如果你之前的主角剛遭遇了長達5千字的事件,後來有其他角色問他,「剛剛發生了什麼事了?」你該不會傻傻的重複說一次5千字的內容吧!很多時候作者會這樣做是擔心讀者的記憶力不好,又覺得這件事很重要,所以在精簡回應時,又花了幾百字重複之前的內容。

實際上,你只需要一句:「李洛克將剛剛發生的事大略說了。」就可以帶過了,讀者真的記性都很強,真的記不住的話,他不會往前翻嗎?

金庸大師動輒百萬字的作品,但他在處理這類情況時,從來都是一兩句就帶過,絕不重複贅述。由此可見,作品字數多,不代表可以虛胖。

二、              【談論常識】

「令狐冲,我知道你們華山派總共有十五人,你師父叫岳不群,你師母叫寧中則,你心上人叫岳靈珊,也就是他們的女兒。」

如果你這樣寫,是寫給令狐冲看還是寫給讀者看?讀者在對話中、訊息中拼湊出事情全貌的能力比你想像的強多了(俗稱腦補),別擔心讀者,別為了讀者談論對方知道的事,讓對話自然點才比較讓人讀得下去。

三、              【動作過多】

對話中的動作不能不用、不能全用,適時出現對話者的動作,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場景,但是過與不及都不是好事,我先舉例用太多:

「剛那人是誰?」媽媽握著拳頭站在家門口。

「誰?」爸爸一邊脫鞋一邊鬆開領帶。

「剛那人?」媽媽又走進了一步站在爸爸背後。

「什麼人?」爸爸把鞋放好關上鞋櫃。

「快說是誰?」媽媽右移一步擋住爸爸去路。

「什麼誰?」爸爸略皺了眉頭轉身要繞另外一邊走。

「我問你剛那人是誰?」媽媽再次左踏一步又移動身子擋住。

「我才想問你說誰?」爸爸舉起手把媽媽擋開。

「什麼說誰!」媽媽右手高舉給了爸爸一巴掌。

「誰知你說誰!」爸爸也用力的把媽媽推倒。

這樣的對話敘述,動作比對話還多,看起來是很仔細,但仔細跟瑣碎只有一線之隔。其實你只要標示出一些關鍵的動作就夠了,不用每一句都寫。

但如果故事情況光靠對話內容很不容易被看懂的話動作也不能都不用

四、              【背景空白】

「剛那人是誰?」

「誰?」

「剛那人?」

「什麼人?」

「快說是誰?」

「什麼誰?」

「我問你剛那人是誰?」

「我才想問你說誰?」

「什麼說誰!」

「誰知你說誰!」

一直誰來誰去,如果你看快點,根本就不知道是誰在說話了,大量且單純的對話最怕沒有標示說話者,這種畫面就像是一片空白與模糊,這時候我們會適時加點動作,順便分清誰在說話

五、              【形容氾濫】

我們有時會想要用一些副詞加強對話時的情緒,但是加太多就跟加很多動作一樣,會導致對話變得落落長、不自然。

「剛那人是誰?」媽媽怒氣勃勃地握著拳頭站在家門口。

「誰?」爸爸漫不經心地一邊脫鞋。

「剛那人?」媽媽臉色陰沉,又走進了一步。

「什麼人?」爸爸慢條斯理地把鞋放好。

「快說是誰?」媽媽大叫,擋住爸爸去路。

「什麼誰?」爸爸一臉不耐煩,要繞另外一邊走。

「我問你剛那人是誰?」媽媽鍥而不捨地移動身子擋住。

「我才想問你說誰?」爸爸心中有氣,不悅地把媽媽推開。

「什麼說誰!」媽媽狠狠地給了爸爸一巴掌。

「誰知你說誰!」爸爸也用力地把媽媽推倒。

這……這到底是什麼情形?這麼詳細的描述,讓會讀者感覺很煩躁,除非你的小說調性就是煩躁,否則我建議你別幹這種蠢事,我們該做的是,用對白及演出表現情緒,而非副詞或形容詞

六、              【段落過長】

有時候我們會讓角色轉述劇情,這時候角色就會落落長的說一大串話,請記得分段,不要讓角色一口氣說完,沒有分段會讓讀者讀得很累

如果同一人敘述一長串內容未完,需要換段時,我們可以直接換段,句末不加下引號(」),但是下一段開頭要加上引號(「)表示這還是在說話中,直到敘述者全文說完,才加上下引號(」)。

例如:

「從前有個王子,他深愛著一位公主,直至她因為無法治癒的疾病離開人世……下略(換段,沒有下引號)

「自此,王子便走不出悲傷……下略(換段,沒有下引號)

「某天,在城堡一處無人的高塔……下略(換段,沒有下引號)

「於是王子決定去找尋他遺失的幸福,離開了城堡。」(結束,有下引號)

一大段的引述,便只需要整段說完再加上「下引號」即可,不要一長串一直塞在引號中不分段,這樣會讓讀者看得很累。也不用每次換段都包著一個上下引號,這容易讓讀者以為換人說話了,造成混淆。

如果你要角色講得內容真的很長超長,像是戲中戲、過去的事,那也許你可以直接寫,完全不加引號。或者將這部分寫成一篇獨立的章節,類似:「洛克的過去」、「洛克的話」。這樣會自然流暢很多。
畢竟如果長達五千字的內容全部都卡一個上引號,這也是很不自然的作法。

七、              【話者類同】

光靠對白的文字能夠看出這是哪個角色的對白嗎?試著把對白的說話者遮掉,單靠文字(語調、用詞)就要讓讀者感覺說話者的不同,別讓不同角色說出的話都一個樣。

粗魯的角色(特徵:幹、您爸等粗俚字。)
「幹,你他媽不要給您爸裝肖ㄟ!」

愛用成語的角色(特徵:成語。)
「你別擔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許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呢!」

口吃的角色(特徵:重複字。)
「不、不、不然我們一、一、一起吧……」

你可以為角色安排口頭禪、語助詞、會結巴、愛用成語、愛錯用詞、愛用名言、愛生氣大叫、愛諷刺挖苦、愛疑神疑鬼、愛裝可憐、愛講短句或長句

讓讀者一看到這些「特徵」就知道這是誰在說話,不但有助於對白的生動,也助於清楚分辨話者是誰,不會走眼看錯。

當然,為你的主要角色加上一些說話特色,也能讓劇情更有意思,角色更有記憶點。

這一章節對白常見的七大壞習慣,總結來說就是

Ø  不要重複讀者已知的內容。

Ø  別對角色說他們已知的事。

Ø  對話的敘述不要有太多動作形容,也不要過度留白。

Ø  一長串的話語請分段或獨立成文。

Ø  讓說話者的語氣、詞彙有個人特色。

希望對你寫對白有些幫助。洛克最後提醒你一句:

好對白不是寫出來的,是修出來的!

一起加油吧!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對白易犯的7大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