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洛克的忠實讀者,一定不陌生我曾提過兩次以上:「文章字數與點閱量幾乎成反比」,過去拆成多篇動輒上萬字的長文,往往續篇的點閱量便會大幅下滑。

再敏感一點的讀者,一定發現了,最近的一個月內我的文章字數明顯都控制在兩千字以內。

本系列文主談「寫作技巧」,一篇一個,希望能在不讓人生厭的字數內,一篇篇講完實用的編劇橋段。

初步規劃有九篇(可能增加),主題依序是:

直接進入第一篇:「誤導」。

古時候反打獵人士或逃犯為了混淆獵犬的嗅覺,會在獵場中四處放置煙熏過的鯡魚,藉此轉移獵犬的注意力。自此,「紅鯡魚」(Red Herring)便成為「轉移焦點」的代名詞。

尤其在推理小說的創作上,紅鯡魚通常代表誤導讀者思路的「誘餌」,讓讀者在看到結局之前,誤以為某人或某事件為兇手或破案關鍵。

我在<讓讀者頭痛>中也講過:

每場閱讀都是讀者跟作者的角力。當你閱讀書中的第一句,一場推理競賽就開始了。

不單單是推理小說,每本小說都需要知道「最後的真相」。

愛情小說是男女主角最後會不會在一起?
奇幻冒險小說是主角最後會不會打倒壞人?
靈異懸疑小說是主角最後能不能活下來?

作者的工作便是要一邊洩密、一邊故佈疑陣。這佈疑陣最實用的技巧就是「誤導」。

誤導的形式有很多。有些就像是紅鯡魚般有個明顯的「目光集中標的」:

《哈利波特》中,為了隱藏奎若,便安排了石內卜當紅鯡魚。
《笑傲江湖》中,為了隱藏岳不群,便安排了左冷禪當紅鯡魚。

但也有並不明顯的誤導形式:

【結局的誤導】

老套的愛情小說中,故事往往只在「會不會在一起」之間拔河,而且通常都是「會」,這樣懸念便少了許多。

偶像劇《犀利人妻》中,女主角除了「在不在一起」的可能性中,還添加了「跟誰在一起」的可能,「新歡」與「舊愛」兩種可能,就算沒有刻意安排假象,這種雙帥結局競爭,也是一種誤導。當觀眾都在猜測女主角最後會「二選一」選擇誰時,結局卻收在「無明確選擇」的半開放結局。

雙帥的鋒芒讓讀者幾乎忘了還有這個「誰都不選」的選項。

【角色的誤導】

就算沒有明顯的「目光集中標的」,角色本身的立場轉變也是常見的誤導,《哈利波特》中也反覆出現角色善惡轉變的誤導,石內卜、奎若、天狼星、穆敵等角色全都只是用了這套技巧:

要寫好人,就先將他寫壞。要寫壞人,就先將他寫好。

【劇情的誤導】

有時格局更大,可以讓整體故事都在誤導中進行,金庸大師的也常有這類「欲左先往右」的安排。像《俠客行》中不斷塑造俠客島的殘暴形象,前往島上者有死無生,直到最後才揭曉只是誤會一場,島民全是出自於善意。

所以「誤導」,最簡單的安排就是「先虛後實」。

在真相揭曉之前,所有的線索都往「真相的相反」安排。

但這基本的安排已經有些老套了,我們要將「誤導」再升級,反轉再反轉。也就是騙讀者兩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哈利波特》的「石內卜」。

一開始作者不斷塑造他是壞人,之後真相揭曉才知道他並不壞(騙一次)。但全系列結尾之前卻又將他寫成一個「背叛者」,直到結局才又幫他漂白(騙兩次)。

這種多次反轉的技術讀來讓人目眩神迷,但實際做起來並不難。
只需要在編劇時先想好:一個「表面」真相、一個「假」真相、一個「真」真相

更詳細的作法我將寫在:故事的謎三角>

要運用「誤導」為故事安排驚奇並不難:「先想好真相,再佈置假象。」大抵都是這樣編排。

真正難的是:自圓其說的劇情

表面劇情是讓誤導成功的關鍵
如讓讀者看見:石內卜不斷為難哈利、在魁地奇比賽中對著哈利下咒。

接著難題就是:如何讓表面的劇情與真相兜得起來
為難哈利是為什麼?救哈利又是為什麼?對哈利下咒其實是因為?

假象與真相能符合邏輯,就是作家們要腦力激盪的地方了。

誤導」你可以視為一個「」,刻意在你的故事中放入,提振一下故事張力,但它也是一個氾濫的技巧,我們常常可以在看電影的時候很快速地猜出結局或兇手,原因並不是編劇沒有使用「誤導」,反而常常是因為「誤導」太刻意了,才被人一眼看穿。

誤導」是傷人還是自傷,便留給你自己嘗試了。

最後再次整理重點。

誤導」的做法:先想好真相,再佈置假象。
誤導」的成立:讓表面假象與真相能符合邏輯

原則只是如此。第一篇「誤導」就到此結束,希望這實用技巧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小說寫作技巧懶人包(1)-誤導&紅鯡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