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大春<到博客來看看這本書

我可能是國內第一個敢批評這本書的人

【不客觀讀後感】

1998年出版的《小說稗類》,無疑是華文小說議論文的重量級代表作。我也是早聞作者與本書威名才選讀此書,但我必須承認,我本身的心態不是在欣賞散文,而是在追求可用之創作技巧、觀念、經驗談,這本書的內容的確與我的出發點大相逕庭,如果你也是一個追求大眾小說創作技法的的讀者,讀這本書的時間我建議你改讀其他推薦書

我一直在講,書有書的定位,有其目標讀者,經過十六年的時光,他當初的目標讀者現在可能都是幾個孩子的爸媽、社會上的中堅份子。對於七、八、九年級的讀者,如果不是特別有興趣、或是文學系的學生,我認為大多已經不是這本書的目標讀者了。

有趣的是,張大師說他寫這本書的原意是「卑之,毋甚高論。」──意思是:「請說得淺顯些,不要搞得太高深玄奧。」大師級十六年前出手的淺顯,如今的我讀卻有點枯燥,這當然怪不得人,我自己沒知識還要怪大師嗎!

其實大師的小說創作中不乏平易近人的作品,反而是這本他自稱「不想寫太難」的書,卻讓我覺得比他的小說作品還難讀,這感覺有點像是:一個人明明全力以赴,卻硬是跟你說他只出了三成功力!偏偏你又沒有證據!

張大師,豎子有僭了。
我的推薦書方針一向是:「大眾小說的實用技法。」
因此,我不推薦這本書

【優點特色】

就我來看,本書需要一些文學底蘊的人來看才能品嘗其中的況味,畢竟這確實是一本中文系碩士寫出來的小說論述,即便我相信張大師已經將他平俗化,但於現在七、八、九年級生來說,自幼接受生活化的國文教育,讀來會讓人倍感艱深!

偏偏我又是一個沒有文學底蘊的人,我只是個僅有中等水準的平常人(下等?),外加大一修過一年國文,當然更不能感受這本書的高深之處,書中幾乎都是理論化、學術化的高層次分析印證,我其實很想知道,現在二十歲以下的青年,有多少比例能看懂這本書?

華麗而冰冷,簡單變複雜

是我看過一段對於這本書的評價,老實說,我深感認同,我真的搞不懂,代表平民文學體的小說,為什麼可以議論得這麼不平民、不有趣?

這本書,我用一句成語代表:「曲高和寡!」當然,這非關彈曲者的事了

【硬挑毛病】

說實話,在我閱讀之時本書已經出版十六年了,十六年,楊過都等到小龍女了,說來湊巧,1998年也是蔡智恆老師在網路上發表《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那年開啟了網路小說的先河,之後網路文學的興起,大眾創作、學生創作、平民創作的風氣之盛,導致改變整個華文市場的寫作生態,世事變化之大,絕對讓當時的張大師意想不到。

最初我是抱著蒐羅小說創作技法的心態來讀這本書,不過我讀了之後才發現,這本書的定位並非如此。因此如果想要在這本書上學到具體的創作技巧,本書的效益極低,這是非戰之罪!乃選讀者之過也。

實用給星★☆/滿分5星

星星說全星 半星

死都要讀:★★★★★

不得不讀:★★★★

值得一讀:★★★

很閒可讀:★★

早知不讀:

回馬一句才疏學淺如我,實在無力品嘗本書況味,好在,也非必要。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書評【文學書】《小說稗類》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