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到博客來看看這本書

千萬不要對九十年前的書有過多的期待

【不客觀讀後感】

本書寫於1927年。

要不是這本書被東西方都共同奉為老祖宗,我實在也是無力翻開這本比我阿嬤還久遠的書,特別是在我已經讀過太多寫作書之後,有中規中矩的、有膽大創見的、有老套充數的。太多書都會或多或少提到一點本書延伸的觀念。

這也代表,對我來說,本書沒有什麼創見。(因為他是老祖宗嘛,九十年前,請記住這前提)

【優點特色】

第一章:故事。下面這段話是每個小說家都應該要可以背出來的教條:

身為一則故事,它唯一的價值,是激起讀者想知道後續發展的興趣。反之,它也只能有一個過失:無法激起讀者想知道後續發展的興趣。

讓人想看下去就是故事最大的任務。這論點我已經寫爛了,請看:

其次人物。「圓型人物」和「扁型人物」的創見的確是影響了之後的萬千創作者,是一項簡單易懂的比喻式教學。這點我深深感謝作者。

關於角色的創造與我對圓扁人物的看法,其實也與作者相當多雷同之處(我承認也有許多相左之處),請看:

再來情節,這段經典常見的譬喻說明也出自作者之手:

「國王死了,然後王后也死了」是「故事」,因為它只是「順序」。
如果「國王死了,王后因為傷心也死了」則是「情節」,因為它有「因果」。

關於情節與因果的關聯性,你可以看看這兩篇:

書中也提到了主題:

小說必然要有一個中心點:一個單一的主題、情局和表現方式。這個中心點控制著全部人物,引發情節,以及將小說從外至內緊緊地連結起來

這一點就是以「主題」為導向的創作。但事實上,時下大眾作品的實際創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以「劇情」為導向的創作,關於這兩點更深的論述,請看:

最後的三章:幻想、預言、圖式與節奏。在我看來,不讀也是沒有大礙的。

最後,我喜歡作者在導讀中提出的「偽學者」。這種人會列舉很多可有可無的創作理論細項拆解,但說不出自己的洞見,並且喜歡將創作的關鍵推給天分

看到這裡我簡直想拍手叫好。我一直致力於寫作教學,就是認為創作是無關天分的事,有時看到這類語意含糊、似是而非的「偽學者」寫作書,真的會讓人有點火大。

原來早在九十年前,作者也跟我一樣惱怒過啊!

【硬挑毛病】

就算是最新的英文寫作譯書,裡面的舉例翻譯都會有許多難懂不合之處了,更何況是一本九十年前的書。因此本書真的不是普通的難讀。

老話我又要重申,我私人選書的標準是:「對時下大眾小說創作有幫助的書」。在此前提之下,本書的必要性可想而知。即便是本書眾多推薦序的作者也不得不在序中大致提到「不合時宜」這個現象,我也不多說了。

不過這是好事,如果九十年過去了,最自由通俗的小說文化卻沒有絲毫改變,這不也是一種可怕的警訊嗎

如果你是科班生、研究者,那這本祖宗書,你是不能不讀的。

實用給星:★☆/滿分5星

星星說全星 半星
死都要讀:
★★★★★
不得不讀:★★★★
值得一讀:★★★
很閒可讀:★★
早知不讀:

回馬一句:有文學價值,但沒有閱讀必要。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書評【文學書】《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