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作家有什麼寫作心願的話,可能有一項就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讓讀者回味再三,反覆詠讀。當然,要達成這個目標的話,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必須讓故事感人,有深刻的意義,這樣才能成就一個不朽的作品。

但是如果扣除劇情不談,其實還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唯美的文句。
例如這個在網路上歷久不衰的金句: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可是很多東西一提到「美」就會瞬間變得很抽象,事實上「美」的確抽象,也難以規範,擁有多種可能,有太多通往美的途徑,洛克這篇文章便要抽取其中四個小要素,讓你讀完之後,會感覺「美」其實是有一些跡象可循的。

這四點分點是:

隱晦:有些事不說破比較好。

留白:自己想像比較過癮。

轉化:硬是要牛頭對馬嘴。

象徵:此物代表我的心。

1.        【隱晦】

隱晦,就如同一個謎,有提示的謎,讓讀者們自己猜出答案,但是偏偏出題者卻從不公佈正確解答,這是一個讓人難受卻十分好用的技巧。
先看對話中的隱晦,例如:

志玲:「你到底有沒有愛過我?」

洛克:「這是個好問題不是嗎。」

到底是「愛」還是「不愛」,只能從上下文的提示中去找了,不管是或不是,這都是讀者的樂趣。
對話中出現的隱晦會讓讀者再三咀嚼、反覆思索,希望得出一個最合理的答案。但是除了對話之外,甚至連劇情都可能很隱晦。例如:

曹伯是一個深山小鎮的鎮民,山中有個大祭司,專門負責祭告山神,祈求豐收,而鎮上有個流傳了五十多年的傳統,祭司每三個月都要一名男童上山祈禱一晚,否則鎮上將會降下大禍。男童如果上山祈禱一晚,隔天下山則會被神力影響,導致短時間內性情大變、孤僻怕人。
有天,輪到曹伯的孫子要上山祈禱,曹伯出發前仔仔細細的幫孫子洗了個澡,準備了罐菜油幫孫子抹抹身子,並語重心長的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事,忍一忍就過了,不要反抗。
一天一夜過去了,等祭司送回孫子時,曹伯只是安撫一下驚恐的孫子,自己偷偷擦了眼淚,然後對著眾人說,下次該誰家了?

你在這故事裡看到了什麼?男童會性情大變、驚恐?曹伯要孫子忍、別反抗、抹菜油、擦眼淚?這個古老的傳統曹伯是不是也經歷過?
你可能有答案,我也有答案,但是我偏不說,因為有些事不說比說明白好

說出來,只是一個答案、一個真相;但是不說出來,則會變成一個謎、一個折磨

身為一個小說家,這才是你要追求的。

分享一句小說界的名言:故事的真相極小,但錯誤卻是無邊無際
你我都該致力創造出故事無邊無際的可能性

最後我要提醒你,「隱晦」跟「交代不清」有時只有一線之隔,我只能奉勸:大膽冒險、小心佈局。不管如何,試過、闖過才會終究成為自己的資產。

關於「劇情隱晦」的相關技巧,請看
<延伸閱讀:讓讀者頭痛的手法-模糊與真假

2.        【留白】

這個技巧最經典的範例,不能不提到《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溫酒斬華雄」。

眾人躲在營帳中,不敢對戰華雄,當時沒沒無名的關羽冷笑一聲,一個小小華雄有什麼好怕,提刀便要上陣,曹操臨行前想敬他一杯酒,關羽卻說,回來再喝不遲,便走出帷幕,一陣陣喊殺聲之後,關羽回到帳中,手提華雄人頭,舉杯飲酒,酒尚溫。從此關羽便在讀者心中樹立了萬夫莫敵的形象,直到今日。

這種留白給觀眾想像的技巧,才會帶給讀者更多的韻味,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真實的情況。電影中很常見到這種技巧,一些較不重要的小事件可能直接從「觸發」跳到「結果」,而「過程」留給讀者觀眾們想像
例如:

某A:「我想我們必須先把他的參謀『洛克』抓來。」

某B:「拜託,抓洛克比抓總統還難,別想了。」

某C:「是嗎?我想沒那麼難吧。」

某A:「唉……這方法是冒險了一點,但是也沒其他辦法了。」

某B:「我們還是想別的方法吧,抓他真的不可能啦。」

某C:「我真的覺得沒那麼難……」

同時某C手一拍,一個綁成肉粽的人被推了進來──正是「洛克」。其他兩人不可置信,瞪大了眼,異口同聲,「你怎麼做到的?」

某C兩手一攤,笑說:「我就說沒那麼難……」

某C怎麼抓到我的,跟關羽怎麼斬華雄的,都已經是不重要的事了,重點是讀者想像中的無盡可能,還有角色鮮明的形象

想像力是小說裡最華麗的舞台,有時候我們千言萬語都比不上讀者自己的想像,這個技巧就是要讓讀者發揮想像力,而作者只提示了開頭與結果,中間的部分,就交由讀者的想像力來奔騰了




本文未完~還有下篇!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讓讀者再三回味的4大寫作手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