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管是小說翻拍成戲劇,或是戲劇再出原著小說。總是讓粉絲滿意的少、失望的多呢?

同系列文章<小說與劇本的差異>是將焦點放在作品上,這一篇是要講焦點放在創作者上。因為小說家洛克已經說過很多了,所以這篇會更傾向編劇一點。

如果你先看過了<小說與劇本的差異>你應該會知道兩者有本質上的差異,編寫的目的與考量不同,出來的成品自然會風格迥異。真的做到原汁原味改編的作品當然少之又少。

在此我先不論成品可行性的限制,現實考量會大幅影響改編的內容。
小說:媽啊!有上百個人追著我跑。
在小說上僅此一句,戲劇上可能真的要找幾十個人到場了。
這類的現實限制,造成作品被迫再創作的情況很多,但這是無關改編者創作能力的問題了。

我們在編劇的創作能力上,可以舉出最重要的三大點:情節、結構、節奏

1.        【情節】

有句話說:「戲劇就是要有戲。」這句話是說,在改編上,最重要的就是情節。小說裡面寫「我的思緒翻騰紊亂」,讀者一看就明白了。但劇本卻是要寫「演員該怎麼做」才能表現出他心裡的思緒翻騰紊亂。

小說裡面寫「洛克是個枯燥乏味的人」,讀者一看也懂。但在戲劇中,卻不可能演出他在做單調而重複的事,而是該改寫成一個有說服力的情節代替

小說可以用很抽象的說法,但劇本得把所有抽象的說法變成劇情的情節,外化成動作與台詞,讓觀眾能理解。

所以編劇在創作時,想的都是用「情節」來演故事,不像小說中有那麼多感受、情緒、意識、甚至抽象的文句。這些虛美的部分在編劇上都會大筆一刪,想辦法改寫成「情節」。

如果故事中本身就有合適的情節當然最好,如果沒有,那編劇只好憑空創造了,由此可知,作品改編之後的差異,絕對是天經地義的事。

2.        【結構】

電影這類有明確時間限制的改編作品,結構就顯得十分重要
戲劇的結構我說了很多,好的結構往往代表一個起伏完整的故事
<延伸閱讀:最基本的三幕劇英雄之旅談九階段結構

但如果你看過我講結構的文章就會知道,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戲劇結構是有一定的模型。也因為戲劇通常是耗資不菲的作品,所以更需要銷售收入來獲利,自然更傾市場,也更不容許出錯

這所謂的出錯就是沒有票房、沒有收視率。

也因為這樣,小說不管怎麼改編,都會或多或少配合戲劇結構(買個保險),這也是職業編劇在改編時的重大考量,他可不會在意作品的原汁原味,他在意的是好的結構帶來好的票房/收視。(雖然常常徒勞無功)

有句話說:「編劇是個工匠。

結構有其樣版,自由的文學創作套上結構立刻變得規範化。但同中求異、簡中見精,這就是編劇的功力了。
在資方的壓力下,編劇將作品改得更商業化、更通俗,也是必然的行為。

3.        【節奏】

延續前面說的,戲劇是昂貴的投資,不容差錯的創作。所以節奏也是改編的重要考量,快慢交替鬆緊觀眾的心情,將觀眾勾在作品之前,這也是編劇的重要任務。

這又呼應了前面說的:「戲劇就是要有戲。」
從這來看,這「戲」就是爆點,一個接一個的爆點

在小說中,爆點可能可以靠角色的感受、意識來支撐劇情,用意象、文筆來延續讀者耐心,動輒幾千字。但在劇本中,抱歉全都不管用,確實用情節塑造衝突,才是觀眾喜歡的。

也許在小說中全書可以維持一股憂傷緩慢的基調,但在戲劇上,這可是個自殺的行為。資方不准,編劇也不敢。

有時更棘手的情況是:「小說本身沒什麼戲。」在改編上卻硬要胖成八十集的戲劇。中間的戲誰加?當然還是要靠編劇去蒐集素材,編入有爆點的戲,銜接前後。這種情況連整個原著的結構都要改,而不只是拓展、豐富那麼簡單。

【總結】

講完了編劇最需要的三項創作能力,你講得出小說家需要的創作能力有哪些嗎?
最後我再由三個面向讓你更清楚小說家與編劇的差異。

【專業能力不同】

編劇去改編小說成為戲劇,會得到截然不同的作品。
但小說家去改編小說成為戲劇,卻常常得到一個爛作品。

小說家與編劇雖然都是想講好一個故事,但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工作。
有的人作為小說家也許是個大師,但作為編劇可能就只是個門外漢罷了。

有些小說家擅長的是「意境與文藻」,當這類作家從事需擅長「結構與節奏」的編劇時,常常會編得慘不忍睹。
而僅單講故事張力而言,編劇家應該要比小說家會塑造情緒,畢竟他們應該要更知道怎麼討好大眾。

【市場不同】

出書可以用出版社、書系、作者來區分讀者群,電影也可以用類型片來吸引特定觀眾,但電視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電視更為開放,所以電視往往要瞄準最主力的收視群──銀髮族、上班族、學生
而電視劇通常節奏都會較慢(尤其鄉土劇),因為考量最大市場的學歷、生活、年齡之後,編劇自然要配合編出他們愛看、易接受的戲劇

很多時候並不是編劇沒有能力編出高難度、複雜的故事,只是不適合大眾觀看罷了。

【製作方影響】

很多戲劇就算是市井小民、非專業人士都能一口氣舉出一大堆缺點,甚至說出:「我來編都比你好!」之類的話,那為什麼學有專精的編劇們卻沒有發現?

一個劇本寫好,可能導演會先改一改、監製會再改一改、投資老闆又改一改、大牌演員也改一改,在因為資金問題又改一改,為了避開敏感話題又改一改。然後拍成一部爛戲,大家都罵編劇。

在巨資的投資作品中,編劇的力量有限是大家都知道的。(網路上真的超多編劇在吐苦水的)我們也就不怪了。

總結編劇的「專業」、「市場」、「製作」三方面,你是不是大概也能知道小說家跟編劇的差異在哪裡?所以他們作品在劇本與小說之間轉換時產生的差異,你是不是也能理解了!

若不論市場與製作。
如果你是小說家要去編劇,你可能要研究一下結構、節奏與情節張力的技巧
如果你是編劇要去寫小說,你可能要練習一下意象、意識流、動詞、形容詞的等文筆寫法

至於改編作品在讀者心中的滿意度,洛克認為這就很難強求了!除非落差很大,不然畢竟是人都會有一點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有失客觀,非戰之罪啊!

這篇文章用來回應網友「Coco Liu」的問題,希望能在「小說與劇本」、「作家與編劇」兩組之間的差異,提供一些我的想法與你分享,謝謝。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小說家與編劇的3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