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修稿?

考試都要檢查了,一個結構精良的故事怎麼可能不修稿,你可能發現自己前言不對後語、角色邏輯反常、文句枯燥、故事東拉西扯不知所云、甚至是寫錯字都有可能。

雖然網路小說的型態,常讓人忽略修稿(因為都已經發布了),但是我仍然鼓勵網路上的創作人,就算已經發佈完了,也應該將自己的作品修稿。這是提高自己作品水準的行為,也等於是自我檢討的行為。

洛克將修稿步驟編成了一個口訣,讓大家方便使用:
先冷靜,想主題;修結構,抓變化。
愛角色,改頭尾;看一遍,再一次。

1.        先冷靜

寫完之後馬上看稿,常常只會覺得自己寫不錯,不會覺得哪裡不好。但是神奇的是,如果等一陣子,等到遺忘了寫作的心情細節字句,這時候所有的魔鬼都出來了,你會驚訝自己怎麼當初這麼寫、寫這麼爛、這麼鳥。

唯有將自己從作者的位置抽離,變成一個讀者的角色,你看自己的作品才會客觀,因為我們總是評斷別人容易,評自己難。

所以第一個步驟就是,不要急著看,把成稿放個幾天到幾個禮拜,將自己的主觀淡化、細節淡忘,這時候看稿子才能真的挑出毛病。

2.        想主題

關上檔案,不急著看小說。但我們仍有事要做,你能不能在寫完書之後,用最簡短的話語回答這四個問題

你這個故事大意在講什麼?
它傳遞了什麼意義?
你最初想寫的動機(趣味點)是什麼?
故事結局所指向的意義是你要的嗎?

第四個問題,故事的主題就是由結局所決定,你自己筆下故事最後的意涵是你要的嗎?

第四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是「否定的」,那你可能要重新安排整個結局,進行大規模的重寫。

第三個問題,則是回歸寫作的初心,很有可能你最初想傳達的、想表現的,在寫完十萬字後已經迷失在茫茫的字海中了,最初想寫的時候覺得很有趣,寫完之後卻找不到有趣的點,自己都覺得枯燥。

如果你是第三個問題出問題,那你就需要思考是否加入新的橋段情節(你最初覺得有趣的點)、甚至修改整個主線,讓故事能如實呈現你最初覺得有趣的樣子,你先覺得有趣,別人才會覺得有趣

第一、二個問題一定要能達到:大綱要簡短,意義要明確

能明快寫下主線跟主題的故事,才能讓整個故事有一個聚焦的重心,接下來的修稿,修改增刪情節才有依據,加速判斷

如果你連第一、二個問題都無法回答,說不明白劇情主線、搞不清楚故事意義。又或者整本書的調性、模樣都不是你要的,你寫完後很不滿意,更不知道如何改起。當出現這種整體性、全面性的混亂時

我說,這本書就算了吧

除非你覺得你的概念設定超棒,你願意重寫一次,不然你就當作自己學了一次經驗,你該做的事就是一樣按照接下來的六個步驟修稿,增加修稿經驗也做一點加減補救,搞不好讀者會莫名的喜歡,但重點是,同時寫下一篇關於錯誤的檢討報告

自己分析自己,為什麼主線混亂?為什麼故事沒有意義?為什麼故事不有趣?為什麼自己在寫摘要、大綱、幕綱、撰寫時都沒有發現,竟然一路錯到寫完?

然後請你重新寫一本,下一本有了這次的經驗會更好,我保證!

這個步驟,就是直指整個故事的根本核心,將基本中的基本挖出來檢查。
也因為如此,這裡的錯誤往往都是重大難改的
但我們仍要知道、檢討,下本書改進。

3.        修結構

正式開始修稿,我們先不急著讀整本小說,好的劇情勝過好的文句,所以我們應該先看
結構的問題:

一、故事中的轉折點(一二幕之間、二三幕之間、反轉點、反彈點)有沒有出現在應當的位置?會不會根本沒有,或是不明確。

二、有沒有違背基本的編劇原則、要領?(第一幕肥大、第二幕空洞;或是沒有做到每一幕的基本功能,觸發、衝突、解決

三、「最終目標、最大衝突、主角轉變、最後結果」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更加強它的戲劇性。(目標更迫切、衝突更劇烈、轉變更極端、結果更驚人

四、有沒有因為加太多戲倒置故事結構推移,影響閱讀節奏、劇情張力,甚至偏離主線?(從劇情起伏線,判斷故事是否明快、起伏大)

這檢查工作其實在創作小說時的「幕綱」階段就應該已經做好,但是將幾千字的幕綱擴寫成十萬字的成品,中間一定會冒出新的想法,脫離幕綱的安排。

這步驟,就是將你的成品重新檢視結構,看看成品與藍圖有沒有差異。(或者錯誤在幕綱已經形成)

我一直反覆強調「幕綱就要修稿」就是最怕遇到這種「事後的結構性改寫」,這種改寫一動驚人,動搖根本,而且容易綁手綁腳、事倍功半。

萬一遇到了,就只能大膽地刪去、縮短無謂、冗長的幕,增添、改寫故事的轉折點,最嚴重會重編整個劇情(目標、衝突、變化、結局),讓故事更有戲劇性

4.        抓變化

洛克說過,故事就是角色變化的過程
要理清角色的變化脈絡,又牽涉到兩個重點,「因果」、「矛盾」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能夠清楚指出故事中角色的變化過程嗎?
哪一幕表現他的原本狀態?哪一幕再次強化?哪一幕觀念遇到衝撞?哪一幕拒絕接受新觀念?哪幾幕再次衝撞?勉強接受?真心改變?

這就是我要你做的工作,找出角色的變化過程。
可能不只一位角色(重要的配角也可能會),也可能不只一種變化(好變壞,再變好),也可能不只一次變化(先淺薄的變化,再更深層的變化)。

你能指出變化的每一個節點(事件),你才能知道變化的原因以及結果,你才能判斷有沒有「不合理的變化」。

小小起因卻有大大結果,就是不合理,反之亦然。
如果一個揮霍的人因為不慎掉了一百元,就變得節儉,這就是不合理。

其次,每一個變化事件後,主角的心態都應該有所改變、有層次的改變,你也應該如實反映。
一個揮霍的人財產突然蒸發一半,他會變成有點遲疑謹慎。
他這時再失去一半,會變成吝嗇的守財奴。
這時如果再讓他全部失去,他才會發瘋。

這三個不同變化事件後,就會有三種狀態,謹慎、吝嗇、發瘋。
這三種狀態的做事邏輯也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你第二個要注意的,就是「邏輯與行為上的矛盾」。
不應讓角色出現他當前狀態不可能會做的行為,而且沒有合理解釋。
這種感覺就像是哆啦A夢背叛大雄、祝英台愛上馬文才,讀者絕對無法接受你的超展開。

很多很怪的劇情,創作者自己是沒有感覺的,他會覺得所有變化、舉動都是合情合理的,但讀者卻能一眼看出盲點,然後大喊怎麼可能。
所以這一個步驟,就是要抓出故事中水面下的錯誤,別讓你的讀者突然從故事世界清醒。

最後四個步驟讓我們看下篇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小說修稿的8大步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