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鬥士》欲罷不能,我決定透過它來談談故事編劇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主題」。

【故事與主題】

很多人的觀念是,小說不需要主題、或者故事不需要主題。它們認為好故事就是好故事,沒有主題也可以是個好故事。

但事實上,任何故事只要有結局都有主題,百分之百有。

結局就是故事主題的定論。

如果有人堅持他的故事寫到結局還是沒有主題,這表示這故事無法產生邏輯的推導,是個因果斷裂的故事(那肯定不是普遍認知的好故事)。

所以「無主題派」精準一點的說法是:他們在寫作發想時不刻意先想主題,而是去想人物、情節、背景,先發展故事,這樣的寫法也就是「故事先行」。(先想主題則是概念先行/主題先行

當然,兩派的做法都有大師與佳作。一個經典故事通常「發人省思的主題」與「故事鋪成的技術」兩者兼具。而不是只靠一個趣味創新的哏,好靈感太多了,靈感根本是不值錢的東西。

不管你在創作故事時有沒有先想好主題,但你應該要知道它確實存在你的故事中,而且你能夠清楚地說出:「這故事是探討關於……的故事」。

【主題先行創作】

在創作實務上,主題是一條拉著全劇的線。故事開場會透過劇情讓讀者看出故事想爭辯的點是什麼?故事結尾則演出爭辯的定論是什麼?

故事爭辯的主題,就是主角在劇中的最大難題。

所以故事頭尾,常常也是主角改變的兩個極端點,可能從「冷漠到熱心」、從「花心到專情」、從「膽小到勇敢」。反過來得到負向結果也可以,從「公平到自私」、從「寬容到仇恨」。

當我們可以拉出主角改變的兩個極端點,中間所產生的劇情(好事或壞事)不過是主角「靠近改變」或「遠離改變」的反覆交叉。

至於好事壞事該如何編排交叉?這就是我們上一篇所講的結構段落。

各種編劇結構其實就是好壞交替的慣用模板。

到此,只要再套入大方向的人設與背景,雖然還沒有發想故事中的行為細節與對白,但故事雛形已快速產生。

以上流程在發想故事上非常好用,如果你工作需要大量產出各種故事大綱,系統化的發想法可以讓你的大腦減壓許多。

【鬥士主題的創作運用】

我們來看《鬥士》的主題,結局是這樣:本來一直希望回到主人身邊的沙皮,最終決定留在河濱地,跟著夥伴一起展開新生活。

沙皮一路上克服了這麼多困難,也解決了最大的敵人,他讓我們相信他是有能力做到任何事的,所以在解決大反派後,就算他說他仍要回去千里外找他的主人,我們也會認定他做得到。

但他沒有,他最後選擇了放棄他一路以來心心念念的目標「回到主人身邊」,而是留在夥伴身邊,這是他的表象改變

全劇我們可以看到沙皮一直強調著「力量與忠誠」,從頭到尾他都是一直把身邊的狗當成生死之交的夥伴,從牧場到鬥狗船都是,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很喜歡故事中的一段細節設計,最初在牧場時,只有沙皮可以進到主人溫暖的書房,而其他的狗夥伴都要待在冰冷的犬舍。奇怪?他們不是夥伴嗎?為什麼會有階級之分。

這段在前頭讀來只是一段小敘述,但在故事的後頭,沙皮決定以「墾荒」的精神留在三餐無法溫飽的河濱地,不管未來如何,他都要與夥伴同甘苦,而不是獨自回到那個溫暖的書房。

有感覺到巨大的差異了嗎?

我會這樣解讀,過去沙皮雖然口中一直把狗朋友當成夥伴,他關心他們、照顧他們,但也僅止於是戰友的關心,他對於他跟夥伴的待遇之差,他其實一直覺得理所當然。

但在鬥狗船認識的夥伴,每個都跟他出生入死、願意支持他的理念,甚至因他而付出生命時,這時沙皮才真正懂得了夥伴的意義。他們也從「戰友」昇華成了「家人」。

家人是生死與共、無法分割的。

他不再是那個嘴上說著夥伴,卻獨自安享優待的沙皮。而是改變為願意與家人共患難,願意肩負所有責任的沙皮。

他依然愛著他的主人,但他有了更需要守護的家人。這才是他的深層改變

沙皮的兩個端點的改變,從「追尋主人」到「保護夥伴」,從「獨善其身」到「肩負責任」,從「忠誠」到「勇敢」。有勇氣改變過去自己深信不疑的信仰,這才是故事的核心價值,而「鬥狗」與「毒品」只是核心價值外保持故事張力所使用的架構手法。

理解沙皮改變的原因,是深入這篇故事的幽徑;闔上書本後,我們同樣可以用相同的路徑走入自己的內心。

我們被逼著升學、被逼著升職、被逼著加薪、被逼著成家、被逼著成為和諧的一份子,被逼著成為他人眼中更好的人。

但我們有沒有停下腳步問過:這樣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求的是什麼?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我們有沒有改變自我、違抗普世認知的勇氣?

這也是為何我說:好故事通常都會有一個發人省思的主題。也是我一再強調故事需要主題的原因(無論故事/概念先行)。主題就是故事的收斂,讓最後看完的讀者從中得到人生新的體悟,或是讓老生常談有了更深的體悟。

主題讓故事不只是有趣劇情的組合,而是一連串改變主角與讀者生命的歷程。

希望你筆下的每個故事,也都有個你想傳遞的核心價值。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故事分析】從《鬥士》看故事主題的創作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