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轉化】

譬喻與轉化是雙胞胎兄弟,兩者非常的像,只有一線之隔。
譬喻是「A像B」;轉化則是「A是B」。
轉化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擬物或擬人。舉例:

我的憂傷漸漸升高、漸漸升高,越來越密、越來越密,最後化成雨水從眼眶裡落下。(擬物:將憂傷轉化成雲雨)

房裡的A片偏偏在志玲來我家的時候通通跑出來搗亂,有幾片平時不知道躲去哪,現在一個個都張牙舞爪,要給我難堪。(擬人:將A片轉化成搗蛋鬼。)

轉化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將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做結合借用其中一個的某些特性來形容,給人一種有趣的感覺。轉化有一種「就當作你是」的性質,事實上,憂傷不是雲雨、A片也不是人,但是「天空降下憂傷」、「A片張牙舞爪」,這種「就當作你是」的直接硬結合描寫法最是讓人再三回味

運用轉化所唯一需要的,便是洛克最推崇的想像力,動腦想一想、連連看,要寫出讓人再三推敲、莞爾一笑的佳句,並沒有那麼難。

轉化的好兄弟:譬喻。可以看下面這篇。
<延伸閱讀:輕鬆提升文筆的技巧-譬喻

4.        【象徵】

有時候如果能有一個象徵物,就算不開口也能傳達角色的意思,有時象徵物可能是我們熟知可以意會的東西,像是:下雨代表悲傷、影子代表陰霾或揮之不去、夕陽代表即將消逝。這類型的事物能讓角色沒說出口的話用畫面來代替。

但是相反的,我們也可以在故事中,自己安排一個象徵物,讓那個象徵物替腳色說話。

例如電影《食神》:

雞姐一直很愛慕史蒂芬周,但史蒂芬周對雞姐一點感情也沒有,只是把她當好兄弟,就算雞姐千里迢迢跑到大陸,只為了請史蒂芬周畫兩個愛心在紙卡上,史蒂芬周依然不領情,反而痛罵她一頓。
最後雞姐為了救史蒂芬周而死,史蒂芬周才後悔莫及,一直忽視了對自己好的雞姐。
直到故事結局,史蒂芬周才知道雞姐沒死,當雞姐重新出現在他面前時,史蒂芬周也不多說,只將當初的紙卡還給雞姐,而上面早就畫好了兩個感人的愛心。

紙卡就是電影的最後一幕,紙卡不再只是紙卡,而是代表兩人感情開花結果,史蒂芬周沒說愛也沒不愛,因為他就是個有點驕傲、有點彆扭的人,但隨著他將畫上愛心的紙卡還給雞姐,他對雞姐的愛已經盡在不言中,無須多說,而觀眾也會驚喜的拍手叫好。
那張紙卡,便是他們愛情的象徵

在影視作品中,便會大量的使用象徵,因為編劇、導演們都深知,不說出口的,往往比說出口的更美、更明白、更值得回味。

<延伸閱讀:塑造人物的象徵
<延伸閱讀:小說結局的象徵

【總結-情感】

前面提到的四種手法,有些讓文句令人回味,有些讓劇情令人回味,但是目的都一樣,為了讓作品留在讀者心中更長久。但是我們不能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最讓讀者回味的故事,不單單是依靠文句、情節,最核心的價值永遠都是──故事中的情感,而且千古不變。

情感是故事的基礎,沒有感覺,就等於沒有讀進這本書。

作家用理性構築了故事世界的規則,然後用感性推翻規則。

這也是小說好看的地方,誰想老是看那些理所當然的事。更何況,多數的小說老練的讀者總能早一步猜到大概的結局,但他們還是愛看!為什麼?

因為感受故事中的情感,才是讀者看書時最渴求的目的。這也該是你寫作的目標。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讓讀者再三回味的4大寫作手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