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說過,你的結局就是你對主題下的見解

但一篇小說這麼長,字數動輒十萬字,主題的表現方法,絕對不只由結局來論定,除了結局之外,還有其他方式也能傳達主題,洛克這篇就要一次整理常用的5種傳達故事主題的方式。

【結局傳達】

最常見的傳達法,主角的目標成功與否直接代表主題的定論
《美人魚》最後化成泡沫就是代表:
追逐艱難的愛情招致滅亡。
但如果美人魚與王子過著幸福的生活則代表:真愛能克服一切。

所以絕大多數的商業戲劇,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伸張、有情人終成眷屬,便是藉由結局傳達一些大眾都能認同的普世價值。

【對白傳達】

故事的關鍵對白、最有深意的話,在最高潮的時機說出來,也能藉此傳達主題。
舉例:

「如果不愛他能長命百歲,那我寧願現在就死。」

這句話直接傳達「為了愛情,連命都可以不要」的心態,說出故事主題「愛情能超越性命」。

這也是極為常見的表達法,所以網路上總是有許多「經典電影佳句」的收集網站,往往一句角色的對白,就能代表整部電影的精神

【人物傳達】

有些故事篇幅巨大,主題可能很多,特定人物的性格、行為可能就能傳達某種主題。像是《三國演義》中,關羽為了護送嫂嫂、回到劉備身邊,不惜功祿、不顧性命,過五關斬六將的行為,震撼讀者。
關羽個人就表現了「
忠義勝過生命、利益」的主題。
也因為這個主題深入人心,所以關公更成為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忠、義、勇的象徵。

同此理,你也可以想想,大梟雄曹操可能傳達的主題是什麼呢?
擬真的角色(與其執著)便能塑造出特有的形象,這便是用人物傳達主題的方式。

【情節傳達】

當結局曖昧不明沒有辦法傳達主題時,那就表示主題可能藏在情節裡
像是《全面啟動》中的開放結局,我們不知道主角最後是否有走出夢境或是永遠活在夢境,我們無法確定結局。
所以就電影的情節來看,最後的高潮段落,主角在夢境中向已死的妻子告別,決心回到現實世界,揮別過去與心魔,主題可以是「
人不能活在美好的夢境中」。

縱然片中沒有明確告訴觀眾,主角到底成功了沒?但觀眾都看見了主角最後的抉擇,他是想回到真實世界的。成功與否雖不知,可是他的精神已然傳達
這種隱藏結局的主題傳達法,往往會更讓人推敲情節,思索各種可能。

【意象傳達】

這方法可能很抽象,不是結局、沒有對白、沒有人物、沒有情節,只單單描寫(呈現)物、景、事,但卻有一種餘意綿延的感覺,為主題留下一點曖昧的空間
像是《梁祝》中,即使兩人都雙雙殉情,但是墳墓卻飛出兩隻蝴蝶。
這時主題可能是,「
沒有愛情寧可死去」或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兩隻雙飛的蝴蝶代表什麼呢?是殉情的悲傷?還是團聚的歡愉?這就全看讀者怎麼解讀了

【總結】

有句名言說:

用九分的情節去烘托一分的主題。

以上五種方式都可以傳遞主題,聰明的你可能也發現了,這五種方式其實是可以並存的,你的結局可能是「邪不勝正」,但你的反派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也可能讓讀者多一種感受:「壞人都是有苦衷的」。如果你的好人主角為了制服壞人也做了壞事,這時主題又多了:「正義者與犯罪者只有一線之隔。」

你可以整個故事出現的大小主題方向一致,可能大方向是「邪不勝正」,但底下還是有些小主題「善惡模糊」與其並存,增加故事深度

你甚至也可以讓兩個極端的主題並存,讓讀者自己感受他們接受哪一種。當然,主題的矛盾被普遍認為是大忌,不過回過頭來看,如果故事是好的、衝突的、精彩的、完整的,那主題矛盾又有何不可?洛克反而很期待這種衝撞

好的故事讀者永遠會為其找出好的主題。

人們都愛聽故事,但是沒人喜歡被訓道理。不管是你想怎麼傳達主題,最要緊的,就是把主題藏在故事之中,不管是什麼載具,都能自然而然被讀者接受了。
至於主題怎麼被解讀,端看每個讀者的感受,已經不關作者的事了。
有句話說得好:

當作者完成作品的瞬間,你的作品就再與你無關。任憑讀者解讀了。

分享本文:
116堂故事大課
寫作教學【寫作教學】傳達故事主題的5種方式